當前位置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時事聚焦

安徽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

 所屬分類:時事聚焦    發布時間: 2022-12-16    瀏覽次數:633



安徽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
12月15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該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有關情況。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記者15日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基本建成覆蓋大氣、水、土壤、噪聲、生態、輻射等各類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它是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為對象,以準確、及時、全面反映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而開展的監測活動,主要包括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質量監測三個方面。

   其中,水環境監測方面,安徽以科學評價水環境質量為核心,聚焦大江大河保護,圍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共設置地表水國省控地表水斷面533個,實現全省三大流域(長江、淮河、新安江)和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監測全覆蓋。并在安徽所有縣級及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自動監測站155個。

   大氣和聲環境監測方面,聚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和預警預報,確定國控空氣監測點位77個、省控128個,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兩個空氣站的常規監測全覆蓋。

   土壤監測方面,緊盯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確定國家土壤環境質量基礎點位和背景點位共804個,省級風險監控點位413個,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102個,每年組織開展例行監測;組織960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定期開展周邊土壤及地下水監測,動態掌握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狀況。

   污染源監測方面,持續加強對重點排污單位和入河排污口監管,推動安徽全省1萬余家排污許可發證企業依法開展自行監測,推進2750家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聯網自動監控設備,建設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組織對已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及入河排污口、涉重金屬行業企業相關堆場、尾礦庫等開展執法監測。

   生態質量監測方面,以濕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為重點,選取巢湖湖區和黃山風景區,對陸地植物群落、湖泊生物群落、環境要素和景觀格局開展常態化監測,動態掌握生態質量變化情況。每年組織對1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環境質量開展監測和評價,采用自然生態指標和環境狀況指標,綜合計算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及年際變化,推動地方政府加強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同時,對安徽600余個生態質量監測樣地進行現場核查,即將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

   下一步,安徽將不斷夯實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基礎,聚焦監測“真、準、全、快、新”要求,全面加強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拉高標桿,扎實做好長江、巢湖等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監測任務,強化對碳監測、新污染物監測以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等方面研究,試點開展社會檢測機構信用監管工作,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邁上新臺階。(完)